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助您?
盛和美專業分享 2024.06.20
6月7日,晴
盛和美設計團隊一行人赴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參觀學習——World Tree 世界樹
世界不斷重啟,疫情的暫息和洋流的軌跡迫使我們重新反思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,每個人都在細心澆灌屬于自己的小樹,在意外和不確定性中鎮定但仍在燃燒,平穩卻更加浩蕩。正值畢業季,我們時刻期待著收到第一份鮮美的果實,但樹是有機體,它既強大又脆弱,世界樹因諾倫三女神每日以泉水澆灌而枝繁葉茂,也會因樹根被啃食而招致諸神黃昏。當“我僅保護我自己”成了一種普遍的自覺,我們是否又能帶著對遠方和世界的關心重新審視世界樹,將“我”與“世界”的根莖緊緊纏繞在一起,保衛自己,并改變世界。
向上,或是向下——當我們站在樹枝分叉的節點,看著眼前冗雜分叉出的多重世界,哲人和神諭無數次勸導時間的結將如何才能展開,如果說面前的戈爾迪烏姆之結是肉身必須承受的煩擾,那么每一次出發,向更高、更遠的地方伸展枝椏,或向更深、更專的領域扎根探索,每一次行動都將是我們迎來新生的微小探索。
國美良渚校區經常路過,但因為這次參觀展覽才第一次進入,校區整體非常的具有實驗性,能感受到非常開放的建筑風格和學習氛圍,可以看到國美對社會美育提升的概念,而這兩年國美全杭州分布畢業展也同樣契合了這個理想。
良渚校區建筑色彩都采用鋼筋混凝土的素色,而在這次畢設作品中,我注意到了重塑良渚校區建筑色彩的作品,三位同學認為良渚校區的土灰色色調太過單一,顯得非常枯燥,沒有各專業和院系的特色,于是經過五個月調研,從各大院系往年的畢設作品中提煉每個專業的代表色,結合線下的同學對自己院系的色彩意向調研,最終得出了這個大家眼中接近理想的色彩斑斕的建筑重塑作品。
作品里有彩繪總平圖,也有立體建筑模型,也有屏幕動態演繹,還將色彩調研過程整合成了一本書,工作量和用心程度可見一斑。可以想象,如果國美校園真的設計成如此,也不失為一種巨大的挑戰了,三位同學勇于挑戰權威,用自己的想法改造校園的精神,我也十分的敬佩。
還有個作品收集了全國各地的96種土壤,將其塑造成了陶藝作品,并提煉各個土壤的色彩,矩陣羅列開來,體現“海納百川,地擁百色”的主題,也讓我直觀感受到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含義。
在昨天去觀看了中國美院畢業生的畢業設計,看來看去只有一個想法,那就是他們真有錢啊,和桌子差不多大的畢設那是說做就做啊。
那些和桌子差不多大的作品,無論是雕塑、裝置藝術,還是精細的繪畫和手工藝品,都透露出一種不可忽視的財力與用心。
看著這些作品,我不禁想象起他們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。也許是為了尋找合適的材料而四處奔波,也許是為了實現某個效果而徹夜難眠。但正是這些困難和挑戰,讓他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嘗試,更加珍視最終的成果
中國美術學院2024畢業展的主題為“世界樹”,旨在引導我們用生命的眼光看向世界,同時向內探尋。
印象比較深的有兩點。一是同學們開始以社會型的問題為切入點,關注人文自然、宇宙探索,并嘗試以設計為著手點,試圖以創意先行,展現設計之魅力,為保護地球、喚醒意識貢獻自己的專業力量。二是專業的多元兼容,通過藝術設計交融把“交互裝置、CG影像、動態海報”以科技的手法進行交互呈現。其中有個意識矩陣的作品“冰川解剖學”,很好的詮釋了本次的設計主題,也是當下新青年開始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縮影之一。
設計說明:中國冰川呈現全面加速消退趨勢,部分冰川已進入生命倒計時狀態,冰川作為地球的歷史書,承載的記憶也正在隨之消融。本設計在冰川生態變化與醫學病理變化的視域下進行可視化探索,通過思辨視角將國內典型冰川生命化、具象化,虛構了一場未來對冰川數字生命體的“解剖診斷”。作品以微觀寓宏觀,通過觀者參與式交互,帶動通感體險,以“診療自然”的觀法引導觀者重新思考與自然的共生關系。
此次的畢設“世界樹”作為一個象征,提醒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,并引發思考個體與世界的關系。
本次美院畢業展,印象深刻的是服裝設計的展覽作品。
將戶外露營與環保的理念搬到了身上,很好的展現了當下露營經濟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,也表達了露營文化已融入了平常生活之中。衣服的材質是皮質的,但將其設計成杜邦紙的視覺效果,給人一種反差的驚喜感。
在我看來“雨天外出不用打傘”是不同的環保理念。
一句“學校裝修風格都是水泥風,沒什么變化”。作者就從這個方向出發,將整個學校賦予濃厚的色彩,像是給了學校濃濃的生命力,與本次主題世界樹相得益彰。從畫中,每一筆一畫,穿插著立體建筑,讓整個畫面更加層次分明,鮮明的顏色,蘊藏著作者想要將學校打造成自己夢中情校。
整個畫面看起來就是平時電影中經常能看到的鏡頭,最近一部就是賈玲主演的《熱辣滾燙》。看起來雜亂無章的場景,每一只襪子,每一件衣服,每一張海報等等,其中都蘊含了一個劇場。鮮明的顏色與背景拉開,顯得格外的顯眼、有劇場感。整體感覺像極了年輕人所向往的躺平生活。
感觸較多的是由字體傳達的視覺感受。
粗體字帶來厚重的視覺感受,作者結合碑刻字體,融入一定的現代風格進行延展設計,使得文字兼具古韻與現代感,在文創物料的延展應用上其字體表現力也更為時尚。
在文字排版方面,思考如圖所示的文字版面,應用于導視牌上,應該也會有不錯的效果,突出文字信息,利用排版方式的靈活變化,避免枯燥與視覺疲勞,保留簡約的氣質。
字體的處理方式也能夠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,圖中畢設主題是帕金森患者,作者對文字的模糊處理帶來虛實的對比,將一種內斂的、難以觸及的情緒傳遞出來。
通過對字體“柔”的變形處理,底端的一撇一捺相連結,給予一定的弧度,將視覺重心降低,字重變小,結合白色與馬克龍色的色彩,以及亞克力的材質,傳遞視覺上的輕盈柔軟。
本次畢業設計展通過視覺、裝置、互動藝術以獨特的視覺呈現和交互體驗,向觀眾傳達一種現代、前衛的設計理念。
作品將通過大膽的色彩運用、創新的材料選擇和獨特的造型設計,創造出一種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。設計師們將利用鏡子、投影、LED燈帶等視覺元素,構建出極具沖擊力的視覺空間,讓觀眾仿佛置身于一個奇幻的世界。此外,我們還將通過各種燈光效果和多媒體影像,為視覺裝置賦予生命力,使它們更具動感和立體感。
昨日報章作為視覺傳達最打動我的作品,這個作品昨天蹲在地上看了好久,作者超級認真和細心的以一種感性的方式去研究報紙。總體作品是以報紙為媒介鏈接人背后的故事與情感,分析了報紙自身的用途、場景、情感。營造了關于報紙的記憶場域,用報紙去喚醒人們的記憶。總體看下來工作量也很大,真的非常喜歡,是特別棒的一件作品!
另一個作品“公共重塑”用一種諷刺和幽默的方式去重新審視我們身邊的公共設施,它們真的“方便”嗎?作者讓這些設施以極度不合理不舒適的方式展現,腦洞大開,真的引人深思!
中國美院在中國審美輸出方面是全國數一數二的視覺審美學府,在參觀完24年美院畢業展,看到了當代美學與現代科技的融合,當下美學越來越藝術化、智能化、生活化。尤其在聲光電智能方面,藝術裝置設計在智能互動方面結合越來越密切,也越來越融入生活需求,加強了智能互聯同時也提倡生活無廢設計,提倡大眾參與審美:雅俗共賞,才是人民至高審美。
第一次到中國美院良渚校區,走近感覺到大面積的混凝土建筑規整排列,以黑、白、灰顏色為基調,類似一座巨大的“工業基地”。對于畢業設計我發現這些設計想法都是緊跟時代變化,
以藝術與感知為觸手,在文藝的感性修養和科技的理性試驗之中汲取經驗感悟,探索我與世界的關系。
創新與創造一直都是時代發展的主題,這次的畢業展能感受到同學們既有天馬行空的創意,又有腳踏實地的創作,對藝術對生活都飽含熱情
在展覽里能看到很多同學都有選擇人文題材,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。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同學以自己患有帕金森的母親為對象的作品,既是對自己母親的愛,又通過創作作品的過程來了解帕金森,并讓更多的人關心帕金森患者。這樣充滿人文主義關懷的作品,能引起更多的社會關注。
六月七號下午我們公司組織設計師去參觀美院畢業設計,說實話我還是蠻好奇的,這也是第一次參觀這種畢業設計。
剛開始我們都在瞎逛,走著走著推開一塊黑布進入了一個密室般的展地,那里應該是創新設計的畢業展,一進去就看見許多新奇的東西給我很震驚的感覺。有虛幻引擎做的3D視頻,看起來很有視覺的沖擊感,還有用別的三維軟件制作的視頻看起來都非常的高級。
后面我們去了服裝的設計,雖然我不是很懂,但是看上去的感覺還是蠻不錯的有很新奇的感覺。
總得來說這次的畢業展我看到了很多新奇,有趣的設計。但是感覺花費也是很大的,每一個作品都花費了很多的心血,才讓我們有這么好的觀賞體驗。
掃碼關注盛和美公眾平臺